意昂体育注册
最新动态
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注册 > 最新动态 > 李政道曾经公开表示,与杨振宁的决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!_物理学_论文_普林斯顿

李政道曾经公开表示,与杨振宁的决裂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悲剧!_物理学_论文_普林斯顿
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9:09    点击次数:165

说起李政道和杨振宁这两个名字,许多人脑海中第一个跳出的词汇就是“诺贝尔奖”、“物理学巨擘”以及“华人的骄傲”。的确,这两位华裔科学家在20世纪的科学史上留下了浓重且辉煌的一笔。他们合作提出了划时代的宇称不守恒理论,彻底颠覆了物理学界对对称性长期以来的传统认识,也因此在1957年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,成为首批获得这一殊荣的华人科学家。

不过,天才的合作往往伴随着摩擦和矛盾,他们的友谊最终在1962年宣告决裂。2003年,李政道在一封公开信中深情感慨,他和杨振宁的分道扬镳是“中华民族的一个巨大悲剧”,表达了对昔日伙伴关系破裂的惋惜与无奈。

他们的缘分要追溯到1946年。当年李政道作为中国政府派遣的留学生,踏上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土地,准备追随物理大师恩里科·费米进一步深造。彼时,杨振宁已经在芝加哥大学担任费米的助教,年长李政道四岁,学术造诣更为成熟。杨振宁的导师吴大猷托他照顾刚来的中国留学生,于是杨振宁便帮忙安排了李政道和其他留学生的住宿与手续,二人由此结识。

展开剩余89%

起初,两人的关系更像师兄带师弟。1947年夏天,李政道获得奖学金,买了辆二手车,邀请杨振宁和朋友凌宁一同驱车前往美国西部旅行。旅途中,他们不仅分享物理知识,还谈论人生理想,感情迅速升温,建立起深厚的友谊。

到了1949年,杨振宁进入了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,而李政道于1950年博士毕业后,前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助教。没过多久,朝鲜战争爆发,美国反华情绪高涨,李政道在伯克利的处境变得尴尬。杨振宁得知后,亲自找到普林斯顿院长奥本海默,极力推荐李政道调往普林斯顿。1951年9月,李政道携妻子秦惠君搬至普林斯顿,两家几乎是邻居,交往频繁。

在普林斯顿,两人开始正式合作,研究统计力学中的状态方程和相变问题。1951年秋,他们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。第一篇《凝聚理论》详述了热力学函数的严格定义;第二篇《格气和伊辛模型》揭示了相变时热力学函数不可解析延拓的性质。这两篇论文大大推动了统计力学的发展,甚至引起了爱因斯坦的关注。1952年,爱因斯坦邀请他们长谈几个小时,对他们的成果赞赏有加,临别时握着李政道的手鼓励他在物理学领域大展宏图。

真正让他们声名鹊起的是1956年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。当时物理界面临“θ-τ之谜”的难题:两种质量和寿命几乎相同的介子,θ和τ,却有不同的衰变模式——θ衰变成两个π介子,宇称为正;τ衰变成三个π介子,宇称为负。这与当时主流的宇称守恒定律相矛盾。宇称守恒认为物理规律在镜像世界中也应成立,这一规律在强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中无疑成立,但弱相互作用领域却无人真正验证。

1956年4月,在罗彻斯特高能物理会议上,学者们围绕“θ-τ之谜”争论激烈,却无人给出合理解释。李政道和杨振宁深入研究,翻阅大量实验数据,发现弱相互作用中根本没有证据支持宇称守恒。于是,他们大胆提出假说: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。5月的一天,杨振宁驱车从长岛赶到哥伦比亚大学找李政道,两人在办公室里彻夜长谈。杨振宁起初半信半疑,认为这一想法颠覆传统,但李政道用详实数据和严密逻辑说服了他。

随后两人连续奋战两周,分析了β衰变、介子衰变和超子衰变,写出了开创性的论文《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问题》。这篇文章由李政道主笔,署名“李政道与杨振宁”,不仅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假说,还设计了以钴-60的β衰变实验来验证该理论。

论文于1956年6月一经发表,立即在物理学界引起轰动。1957年1月,吴健雄率领团队在美国国家标准局低温实验室进行验证,实验结果与预测完全吻合,宇称不守恒理论被证实。这场发现如同一场科学革命,彻底改写了物理学基本法则。1957年10月,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李政道和杨振宁,当时李政道31岁,杨振宁35岁,成为最年轻获奖者之一,也首次将华人科学家推上国际科学巅峰。

尽管合作硕果累累,但矛盾早已暗生。1951年发表的两篇统计力学论文就埋下隐患。第一篇《凝聚理论》署名“杨振宁与李政道”,因杨振宁年长,他认为自己应排前面,李政道虽不满,但未争执。第二篇《格气和伊辛模型》则按国际惯例,按姓氏首字母排序为“李政道与杨振宁”。当时未引发争议,但李政道心里已有疙瘩。

1956年宇称不守恒论文署名“李政道与杨振宁”,符合字母顺序和李政道主笔事实。可是到了1957年诺贝尔奖颁奖前夕,杨振宁提出颁奖顺序应按年龄排,他要先上台,其妻杜致礼也要求在晚宴上由国王陪同先进场,排在李政道妻子秦惠君之前。李政道认为无关紧要,但妻子劝他别计较,他才忍气吞声。这次让步,却成为日后矛盾激化的铺垫。

真正导致决裂的,是双方对宇称不守恒贡献的认知分歧。1962年,《纽约客》杂志刊登了一篇《宇称问题侧记》,回顾他们发现宇称不守恒的历程。杨振宁看后认为文章淡化了他的作用,要求改署名顺序为“杨与李”,或者在文中加脚注说明署名仅按字母排序。李政道觉得无谓,未予理会。杨振宁因此不满,当晚打电话激烈争执,李政道一句“咱俩合作到此为止吧”结束了这段合作关系。

2003年,李政道在公开信中坦言,他们争执的核心是宇称不守恒思想究竟是谁最先提出。杨振宁1982年宣称灵感来自他,李政道坚称是自己先想到。双方各执一词,外界难以定论。

除了署名问题,性格差异也加剧了裂痕。李政道直率坚持原则,讲究公平;杨振宁圆滑世故,更看重名利。这种性格差异在小事尚可调和,遇上荣誉分配则极易引发冲突。此外,两人不同的文化背景——李政道出身上海,接受较为西化的教育;杨振宁来自安徽合肥传统书香门第,教育更中式——也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频频出现分歧。

1962年5月,《纽约客》文章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文章出刊前,李政道审阅过校样无异议,杨振宁却挑出一堆毛病,称某些部分“看了让人痛苦”,坚持改署名顺序并加注脚说明。李政道不予理会。第二天杨振宁再打电话,情绪失控,甚至落泪,说想继续合作,但李政道已彻底绝望,明确表示不愿再共事。

同年11月,李政道递交辞职信,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。院长奥本海默深感遗憾,评价道:“李政道该放弃高能物理,杨振宁该去看心理医生。”这虽是挖苦话语,却道出了这场分裂给科学界带来的巨大遗憾。

两人分手后再无合作,但关于宇称不守恒贡献的争论持续不断。1970年,李政道在意大利一场物理会议上发表演讲,重申这一理论是他最先提出。1979年,杨振宁看到演讲稿颇感意外,却未公开回应。1982年,杨振宁发表文章反击,声称突破灵感源于自己。1986年,李政道又回击,否认杨振宁的说法。

2006年,美国物理学会举办宇称不守恒50周年纪念会,特意安排两人分别演讲。李政道试图插话,杨振宁当场拿出资料反驳,场面一度尴尬紧张。

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分道扬镳对科学界是巨大损失。他们合作时效率惊人,宇称不守恒理论就是明证。分开后,二人各自取得不俗成就,但谁都清楚,若能继续携手合作,或许能创造更多震惊世界的成果。这段经历也让科学界开始反思署名规范和合作公平问题,成为宝贵的警示。

对华人来说,他们是民族的骄傲。1957年获诺贝尔奖时,华人世界为之振奋,终于在国际舞台上扬眉吐气。可惜好景不长,两人分裂后,华人社会看到天才之间的争执,心情复杂。李政道2003年所言“中华民族的悲剧”,触动了无数人心弦。这一事件也促使华人社会反思合作与竞争的平衡之道。

决裂对他们个人影响深远。李政道回到哥伦比亚大学,继续从事高能物理和统计力学研究,创办了CUSPEA计划,培养了大批中国物理人才。杨振宁1966年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,建立理论物理研究所,专注规范场理论,后回国定居清华大学,推动科学教育。两人都硕果累累,但那段破裂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。

杨振宁晚年引用苏东坡诗句感

发布于:天津市

上一篇:​诗歌《时光的邮差》

下一篇:没有了

首页| 关于意昂体育注册 | 业务范围 | 最新动态 | 联系我们 |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